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一百二十六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六章(1 / 3)

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

明代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

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

战争时期,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

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

真可谓算尽了一切。

但天下哪有好处全被一人占了的事?

自宣德年间开始,卫所制逐渐败坏,军户们也沦为了军将的私产,这直接导致大明空有数百万大军,但能拉出去打仗的却真真没有几个。

不过万事皆有例外。

金山卫指挥使侯承祖便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他十六岁袭祖职为指挥使,其后整肃防务、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在提高军队战力的同时也未忘记发展农业生产。

清兵过江之后,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募勇士,准备舍生抵抗,当可谓忠贞不二。

只是这一卫人马在清军面前还是有些单薄,所以在获知苏州投降之后,他便数次向各方求援。

可惜的是,那阵子尼堪所部已快要抵达杭州,城中各方势力正斗得难分难解,而苏松之地双方势力犬牙交错,明军要么已然投降,要么自顾不暇,他的求援也就迟迟得不到半点回应。

所幸前些日子,这样的情况却有了重大的改变。

先是总兵方国安在应天军的帮助下于杭州城外大胜清军一场,然后不过两日他便接到了总兵吴志葵的来信。

信上虽只说邀他去崇明岛与应天来人议事,却未对所议何事提及半分,但侯承祖到底也是军中老人,略一思量便意识到这是要给各自为政的苏松人马立個统属。

对此,侯承祖虽然觉得应天方面有些太过拿大,但也并不排斥,毕竟现在这般情形有个头总比没有要强。

只是..............

“应天来人确是好大的架子,我等也就罢了,黄总兵乃是朝廷亲封的镇南伯,如何也在这里候着?难不成来的是哪位国公?”

崇明岛码头上,一队武将文臣分列两侧,显然是准备迎接某个大人物,可在这队列之中却有一武将打扮的虬须汉子似已等的不耐烦了。

见此情形,沈廷扬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出言缓和一下,但在他开口之前却听那汉子又说了一句。

“沈大人,应天到底是何想法?做什么不说,见谁也不说,光叫我们侯在这里却也不是道理啊。”

“吴总兵莫急,先前已有回报,约莫再有一刻也便到了。”

这吴姓武将便是吴淞总兵吴志葵,他的驻地与崇明岛算得上是隔江相望。

在获知对方存在之后他们也保持的紧密的联系,可说到底各人互不统属,行动上也从没有过配合,待收到召他至崇明岛的信后心里多少也有些不乐意。

“圣嘉莫闹,应天路远,等一阵又能怎滴?”

“伯爷,话不是这么说的,你与吴大人驻于太湖,距离虽近但河道崎岖,算起来与应天也差...........”

“过了。”

见吴志葵越说越不成体统,镇南伯黄蜚便沉声说了一句,随后那吴志葵果然闭上了嘴巴不再言语。

不过吴志葵的话也不算有错,应天距离虽然要远上一些,但这一路都是顺流,若再遇上顺风的确也用不上多长时间。

而黄蜚水师驻于太湖之中,一路虽也能称得上顺流,但终归不能与大江相比,所以在他们看来应天来人先到才是理所当然。

说来也是因缘际会,这黄蜚本与黄得功一道防备左部,可那夜弘光被俘,黄得功阵亡,见事不可为他便收拢了些溃卒一路沿江而下。

至于说为何没有在路过应天时与城内明军取得联系..........

这便是因缘际会之处了。

他认为应天已失便趁夜悄然路过,而黑灯瞎火的城上守军又以为他们是清军过路也便没有在意。

如此一来,应天水路的打通便被生生推迟了一个月,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朱慈烺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来了。”

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本还各怀心思的众人便都抬头往远处看去。

待见几艘艨艟出现在视线之中,不管先前还有什么想法却都规规矩矩地侯在了两侧。

这倒也不难理解,刨过忠君爱国只谈现实,他们对应天的需求却要大于应天对他的需求。

譬如吴志葵,苏州城里的清军虽在黄蜚和吴易的牵制下从未对他发动过大规模行动,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他守着小小的吴淞真可谓寝食难安。

若拥有强大战力的应天能助他去掉这心头大患,那自然是什么都可能应允的。

其余诸人无论是否忠贞,但此番前来崇明岛,或多或少都会出于现实的考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