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至江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至江西(1 / 3)

有关江西诸多战斗的记录之中充满了“尽杀其半”、“杀死贼众无算”之类的形容。

其战事到底残酷到何种地步自然不问可知。

更关键的是,在江西的整个战斗过程之中,不但有诸多朝廷官员舍身忘死,更有宗室亲王与世家大族挺身而出。

死在豫章永宁王、死在抚州的罗川王、死在赣州的杨廷麟、万元吉、死在南城的邓思铭、被俘身死的揭重熙、王养正、夏万亨、刘光浩。

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个個宗室、官员、世家、百姓用自己的努力为大明争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更用满腔热血证明了江西对国家的忠诚。

只是大明的问题却非兵卒是否敢战、官员是否忠诚这些表征。

在内部矛盾无法被压制或是解决的情况下,无论取得怎样的胜利终还是会因严重的内斗而功亏一篑。

对此,朱慈烺自是心知肚明,亦想好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中长期办法。

可这些法子都需不少时日才能见效,于当下而言,他也只能想些暂时缓解的法子,或者干脆就用大义名分和强大军势强行压制了。

就比如江浙与广东,广西与广.........两广与珠江三角洲。

江浙与广东的矛盾先前已然提过,更偏向于地主阶级的江浙看不上更偏向于商人的广东,而两家之间又因海贸诸事生了龃龉。

如此一来,代表两地利益的官员们自然也就不对付了。

对于这种情况,朱慈烺的办法倒也简单,无外乎以利诱之,以势压之,将大部分稳下来后,余者也便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江浙和广东的矛盾本质上还是利益之争,虽因两地承担了较多赋税而使得矛盾牵扯颇大,但若抛开旁的来看,想找到解决问题却也不甚太难。

可两广与珠江三角洲的问题就有些难办了。

利益、族群、观念、世仇,这一桩桩一件件最终以山民和汉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进而使两广这个大后方也出现了诸多不安定因素。

在朱慈烺原本计划之中,收拾掉靖江逆王逆王之后他便会召集山越各部搞一个类似恳谈会的东西,然后尽可能解决山民们所提出的问题,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收拢各部人心。

可是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急报却打乱了他的节奏。

万元吉的军报是十多天前发出的,依其所报,江西明军因为保宁王投敌而遭清军突袭,其后永宁王所部败退吉安,罗川王所部则不知去向。

现下万元吉虽有四千多新募之兵,可前方情势不明,他却也不敢贸然出击,否则但有不测,漫说赣州不保,便连广东、福建也会暴露于清军兵锋之下。

如此情形,朱慈烺自是顾不得再与山越各部搞什么恳谈会,向顾元镜、瞿式耜一番安顿之后他便领着胡茂祯和宿卫踏上了北上之路。

原本,他是想将水师一并带上的,毕竟在他的印象中,广东与江西之间似有水路相连,若能将这大杀器带到江西战场,漫说一两股降军,便是清军大举来攻他却也有保住半壁江西的自信。

可谁曾想,一番了解之后他才发现,广东确有水路通至江西,江西也确有水路通至广东,可能够从广州通到赣州的水路却是没有的。

如此一来,徐仁爵便是再不甘心也只能留在广东,眼巴巴看着太子殿下领兵迎敌了。

最终,在一干臣子的坚决反对之下,朱慈烺乘船北出韶关,待到河面渐窄不利船行之时于南雄附近改走陆路,如救火队员一般的太子殿下也便即将进入江西境内了。

“殿下,据向导虽说,再有一二十里便是大庾了,依末将所想,我军莫不如在此县驻上一日,待兵卒们回好精神再往赣州。”

“走前不是说了么?行军打仗非本宫所擅,军略之事皆由你定,本宫只管帮你协调各方关系,旁的绝不插手。”

胡茂祯算是个猛将,于作战方面可称擅长,但他这个人最值得让人称道的却非军事,而是知进退。

在原本的历史上,不管金声桓、李成栋、王德仁这些投了清军的,亦或孙可望这些投了明军的他们皆对自己的待遇有着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期望。

待到现实与期望出现较大差距之后,他们又都果断选择了背叛,可这胡茂祯却与他们并不一样。

他对所处环境有着极其清醒的认知,在为鞑子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其人不但未曾奢望得到怎样的封赏,更还屡次以年老体病为由奏请致仕。

当然,这里面自然也有胡茂祯所立之功远不及李成栋等人的关系,可若非对当时局面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一个手握重兵的降将又怎会不生奢望?

所以,朱慈烺虽然已说过多次,但他每逢决策皆要报予殿下知晓,做足了一副乖宝宝的样子。

“殿下说笑了,您要是不擅军略,神州大地哪里还有人敢自称知兵?末将还想从您这里再学些本事,好为大明再立新功,万望殿下莫要自珍啊。”

不得不说胡茂祯这番马屁拍得果真让人舒坦,哪怕朱慈烺非常清楚自己能将多铎赶回江北不过是占了先知先觉和水师之利,却也不由在听完之后回忆起这几个月间的辉煌战绩了。

常人皆言,上官为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