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二百二十二章 唔.......你还是没他们了解本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二章 唔.......你还是没他们了解本宫(1 / 3)

此番议事已能算是较为正式的朝会了。

其中不但聚集了各方势力的代表,更还就重要议题进行了商议。

若非诸臣并未定下各自权责,说是大朝会却也没什么问题。

早前朱慈烺宣布监国乃是因弘光被俘而迫不得已,再加上应天不过小猫三两只,完全不具备建立完整朝廷框架的条件,所以也就先这么将就了。

待到朱慈烺的势力扩散到杭州,又缺乏正式任命的契机,这一推再推之下,各人之官位却也就一直处在了较为模糊的状态。

所幸那时小朝廷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战事上,在军需后勤有吴易协助,且江南之地多还为鞑子所占的情况下却也未曾出现什么纰漏,总算是顺利取得了江南之战的胜利。

只是那种状态也不过是在将就而已。

所占之地不过三两城时,朱慈烺拼着累些,少睡些还能不耽搁什么,可现在随着江南之战的胜利,朱慈烺手里已有苏南、皖南、江西半壁和一个完整的浙江,他若还如先前那般事无巨细皆得亲自处理的话,怕也不会有几年好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快搭起中枢班子便成了“磨刀不误砍柴工”里的磨刀了。

“早前因鞑子来攻,朝廷中枢散得有些不成样子,本宫有意重定权责,却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话音落下,诸臣自是连声应和。

对此,众人皆有猜测,自然不会感到意外,只是对于其具体人选,各人却也有一番不同的猜测。

身为应天、杭州官阶最高的文官,钱谦益和马士英的入阁已然板上钉钉,可按着常例来说,阁臣需得是单数才能在有争议时不至陷入僵持。

如此一来,这阁臣之位便会空出一个,众臣之猜测也就集中在这空出来的一個上。

“命钱谦益、马士英、袁继咸三人入东阁理事。”

预料之外,真真是预料之外。

袁继咸身为二品总督,回朝入阁自是够资格的,可他若走了,麾下那数万大军该当如何?又有谁能压制左部?

“启禀殿下,老臣于地方尚有重责.............”

对文官而言,能够入阁自是莫大的权柄于荣耀,可袁继咸深知两军情势之复杂,思量片刻终还是打算婉拒。

只是朱慈烺亦非久困深宫,能在如此场合将这话说出又怎会无的放矢?

“无妨,本宫于二军之上还有些布置,袁阁老待处理妥当再回朝也是许的。”

太子殿下已将话说到这般份上,袁继咸若还推三阻四那便不是心系国事而是打算拥兵自重了。

心中虽还有些疑虑,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没其他选择,应承之后便退回了文官队列之中。

“本宫这里有份各部堂官人选的单子,内阁可稍加参考,至于其他诸事便由三位阁老决断吧。”

“老臣领旨。”

眼见阁老之位已定,朱慈烺便从袖中抽出了一份单子。

在这份单子上,他给出了对六部尚书的“建议”,并特别“建议”了个别侍郎,如此一来,朝廷中枢的架子便算是大体上搭了起来。

这本也是应有之意,作为一国之“君”朱慈烺自然得对要害部门保持一定的控制能力。

不过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将各部堂官全都安插成自己的心腹,毕竟他手里本也就没有多少够资格担任尚书的人选,而且他也知道,吃独食是会引起极大反噬的。

在有些人眼中,皇帝自是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可在现实中除了极个别亲手打了天下的开国之君外,剩下的每一个皇帝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

对此,朱慈烺自是清楚,他甚至知道某个功盖千秋的开国之主在“背叛”了既得利益阶层后受到了怎样的反噬。

这般情形之下,他自然得在给出这份似乎乾纲决断的名单前细细思量。

兵部尚书朱大典、户部尚书张国维、礼部尚书刘宗周,吏部尚书杨廷麟、工部尚书李永茂、刑部尚书阮大铖、兵部左侍郎吴易、刑部左侍郎田仰、左都御史徐瑜、右都御史黄道周。

朱慈烺用张国维和杨廷麟这两个似乎派系不显、且对他颇有些忠心的人掌握了户部和吏部,又将吴易、田仰钉在兵部和刑部,大体上算是完成了对朝廷中枢的控制。

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对东林党的任命。

礼部尚书作为预备阁老算是个高位,但其手中并无实权,在真正入阁之前却又是个空架子;而那右都御史虽是位高权重,但在实际上又无法直接插手行政。

在这样的安排下,浙江系若想对朝政产生影响,要么就得通过钱谦益,要么就得通过黄道周。

可钱谦益的徒子徒孙虽在地方上有着分布,但在中枢却无有几个,想要通过他施加影响便得花费不小代价;而黄道周这里毕竟是个得罪人的部门,每进行一次对朝政的干预就意味着得罪一批人。

如此一来,朱慈烺既兑现了对东林两派系的承诺,又尽最大可能减少了东林对朝政的干预,而且由于他们的入朝还在阉党头上挂了一把利刃,说是一箭四雕却也不算自夸。

当然,在之后有关侍郎等官职的争夺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