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有一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有一计!(1 / 3)

莫让旁人知晓。

于明面上来看,这句话是说寻找先帝画像的事万不能被旁人知晓,以防他们从此事推测出太子殿下“失忆”的程度。

这里面的旁人所指代的群体基本也就是立于帝国上层的那么一些人罢了。

只是皇帝的画像哪是能说找就能找到的?

为了安全考量,无论哪个朝代对于皇帝相貌都是严格保密的,哪怕是侧重于气质而不太关注实际的画像也都只存于大内,根本没有流传于民间的可能。

所以,李永茂若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在比较高的圈层中寻找。

他有可能在不走漏一点风声的情况下完成这個任务吗?

答案显而易见,只要他有了动作,那么有人私底下寻找先帝画像的事便会在一定圈层中悄悄传播,诸臣经过一番揣测之后大抵也能想见这“有人”到底是谁。

好了,事情只要发展到这一步,朱慈烺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连自家老子的长相都忘了,要是再有人带来个阿猫阿狗让我辨认,那我就得先问问你居心何在了。

当然,单就“莫让旁人知晓”这一句来说,达到的效果自然不会只有这么一层。

在这句话传入李永茂耳中的同时,亦代表着这位理论上的封疆大吏感受到了太子殿下的信重。

所谓“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

太子殿下愿意将如此私密的事务交托于你李永茂手中,自然代表着极其深厚的信任,那么你李永茂还能不往殿下这边再靠拢一些吗?

话说到这里,一切都极其简单,拉拢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似乎只需要一句话而已,可谁曾想过在找李永茂前,朱慈烺曾盘算过几遭?斟酌过几次?

在想到用此法拉近自己和某位大臣之间的关系时,朱慈烺想到的并非只有李永茂一人,如朱大典、阮大铖等人都曾在他的待选范围之中。

至于为何最终选了这个并不突出的李永茂..............

说来也简单,他值得。

当初若无他出手,那么等待马士英的结局肯定不会比逆王那班人好到哪里,而他却因此得罪了东林,甚至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亦在朱慈烺的小朝廷中并无多少话语权。

能为了曾经的上司付出这般代价,怎么想这人都当与其他朝臣不同。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大典和阮大铖不值得拉拢。

从过往的战绩来看,朱慈烺的股份公司里能称得上统帅的大抵也只有朱大典一人,若有机会拉拢,他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

但这位老臣历经风浪,期间几起几落,怎么想都应该是那种水火不侵的状态,若要拉拢自不能用这种手段。

而阮大铖早就被与东林的仇恨冲昏了头脑,只要让他去找东林的麻烦,自然是千肯万肯,还哪里用得着刻意拉拢。

所以,为太子殿下寻找先皇画像的任务便落在了李永茂身上。

将事情掰开揉碎之后,当有人会觉得朱慈烺太过工于心计,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会因各种事情而出现变化,说破天去也只是有意与无意的区别,却也不能求全苛责。

言归正传。

安吉落入明军之手的消息既已传至杭州,散于溧阳、广德一线的图赖所部自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他自从应天大营外出之后,先至金坛,又取溧阳,其后他见周遭各城皆望风而降便直接将大半部队散做豆花派驻各县。

待到多铎早先的军令传来之时,他这一路却已将太湖以西的十多个城池尽数收于囊中。

按着多铎的军令,他需得收拢兵马尽快赶去杭州与大部队汇合,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且抛过往来传令、人马整备需得花上多少功夫不说,光是如何让兵卒们甘愿丢下圈来的土地这一点便险些将图赖的头想破。

这倒不是说他这个正黄旗都统对兵卒们没有什么掌控力,主要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对多铎的军令心存疑虑。

所以他这一路人马才会在接到军令这么多天之后还未完成集结。

“都统,这下我等却也不用着急集结了吧。”

当身处溧阳的图赖得到安吉失守的消息后,他于第一时间便将曹虎唤了过来。

老实说,最初他对曹虎这降将是打心底里看不上眼的,可在经过一番接触之后他却发现,此人竟能够最大限度弥补自己在搜刮财富上的短板。

待到现在,他不但不再以能否打仗衡量曹虎的价值,更发自内心的想从他身上学会那种看破汉人世家大族花招的本事。

如此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自也与一开始有了天壤之别。

“该集结还是得集结,否则王爷那里却也不好交代。”

要说这曹虎也是个奇葩。

打仗不行也就罢了,毕竟绝大多数将领也只懂得按部就班而已,可最让人惊讶地是,他竟然连谋算也与同阶之人相差甚远。

所以当图赖话音落下之后,他立马便露出了满面的不解。

“哎呀,你怎连这都不懂,先前大军退路还在,我们就算动作慢些却也不碍什么事,可现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