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一百四十章 一帮“好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章 一帮“好人”(1 / 3)

7月3日

淀山湖位处华亭、昆山交接,主要受纳太湖流域来水,出水经黄浦流入长江口至东海,沿湖进出河流众多,端可算得是太湖水系重要节点,从这一点亦能看出此湖当为古太湖之残余部分。

先前定计之时朱慈烺便因此湖能沟通东西而将大军隐于其中,但此时斥候已侦知清军动向,淀山湖能否向西沟通却也不甚重要了。

“诸位大人,清军还有一日便要进抵黄埔,到底该如何行事还请早下决断啊。”

眼见几位大人迟迟拿不出决断,官阶最低的侯承祖不由焦急地催了一句。

原本按朱慈烺想来,若是隐于淀山湖的明军得知清军人数远超预计,其军心战意定会受到不小的打击。

可实际情况却与他所想有些偏差,清军兵力远超预计的消息虽为部分普通士卒所知,但因其所传范围不大,所以其军心战意暂时还未受到太大影响。

但可以想见,这是迟早的事。

只是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陆营的四位将帅之间却先产生了分歧。

“二位大人,水师火炮之犀利远超常人想象,哪怕鞑子多了些,我军也定能将其困死。”

常冠林心知侯承祖所言不差,将自己的理由再次说了一遍就盯着杨廷麟一言不发。

他是朱慈烺的嫡系,又是边军出身,在听过殿下对万炮齐放的描述之后自然能凭借早年的经验想象出大体画面。

可张国维和杨廷麟却不同,他们虽不似黄道周那般根本没临过战阵,但张国维早年专注于治水,后期又只是征募新军,杨廷麟在卢象升帐下多也是负责后勤供给,临阵的机会少之又少。

所以在他们心里仗还是得靠兵卒肉搏,所谓火炮却只是辅助的玩意罢了。

由此,杨廷麟便觉得军情有变,计划也当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张国维那里显然没有自己的主意,在其他两人出现分歧时却也不知到底该听谁的。

“常将军,老夫并非贪生怕死之徒,否则也不会领义军增援杭州。”

“我不是........”

听到杨廷麟的话,常冠林自想辩解两句,可他只说了几个字便被杨廷麟打断。

“这六万兵卒乃杭州仅存,若真损了,不但杭州不保,应天也将成为真正的孤城,殿下苦心经营的局面便又是天倾之势,我等便是万死也难赎罪过之万一啊。”

“杨大人,火炮之威远胜其他,先前在杭州城外我军便是凭着火炮相助才取得大胜啊。”

常冠林深知只凭言语很难说服这位老大人,所以他便拿出杭州城外那一战作为例子。

可谁知话音落下之后,杨廷麟非但没有被说服,反而皱起眉头用略带责怪的口吻说道:

“莫要太过夸大,我去战场看过,多数炮弹根本没有落入战场范围,

此战乃方国安所部拼死抵抗,常将军所部冲杀得当所致,却非火炮之功。”

...................................

杨廷麟的话说的有理有据,让常冠林着实不知该怎么回应。

作为那一战的亲历者,他怎不知道火炮只在最初起到了扰乱清军军心,振奋己方士气的作用。

可他哪能想到这位杨大人竟然去战场看过,更从弹痕之中判断出了这么老多。

如此一来,他本打算用那一战忽悠这老头的盘算便彻底落空了。

只是与此同时他心里也很清楚,以现在的力量绝对能将鞑子歼灭,若真按杨廷麟所言改了计划,那便真真白费了殿下这么长时间布置。

所以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他也并不打算就此妥协。

至此,场面便因杨常二人的分歧僵住了。

若在其他时节,其实僵住也就僵住了,可现在清军距黄埔之余几十里路,明军这里要是还不行动的话却也有些来不及布置。

“部堂大人,您下个决断吧。”

正当二人还在寻思怎么说服对方时,侯承祖又壮着胆子朝张国维说了一句。

此次他虽与其他三人一般都是独领一军,但这里面一個是尚书,一个是清贵,哪怕品级与他一般的常冠林也是殿下从应天带来的。

所以他这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小指挥使便根本没有发表太多意见的余地。

只是这么拖下去终也不是个办法,所以他便将希望放在了迟迟没有表态的张国维身上。

可这般情形张国维又能给什么决断?

他的官阶的确是四人之中最高的,临行前殿下也的确让他为主。

可他所长在治河而非打仗,先前鞑子入寇时他便有些被赶鸭子上架,到了现下他听杨廷麟之言有理,听常冠林之言亦非胡言。

待到侯承祖问出这一句,直让他犹犹豫豫不知该如何应付。

朱慈烺不知张国维不擅兵事吗?

他早先的功课并非白做,虽谈不上深知,但对四人领兵之能却也有些知晓,所以他才在将张国维安顿成主事之人的同时,又如高粱河车神一般事无巨细,尽量将一切都安排妥当。

可他不能安顿擅长兵事之人主理这一战吗?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两个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