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千千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求生记> 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五)(2 / 2)

这马桶有点意思,能用水冲洗没臭味。而在隔壁的上河村河边上,却是水车连绵河沿十里地,在这里大都是商人、士绅、大户、官宦人家经营的水泥厂、木材加工厂、炼铁厂、造船修船厂、炼油厂、大大小小的打铁铺子。

再往肥西看,这里的产业更加丰富,除了以往这些外,还有更多的家庭作坊草编、芦編、竹編、家具、酿酒、养殖等等。

何老头家住在派河边上,本是打鱼为生,目前改成在河滩地上养起了鸭子,光去年的鸭蛋做成了皮蛋、咸蛋就成了整个村的首富,养的鸭子有上千只,知府特别发文说,像何家的这种养殖不收一文税,还鼓励同村的村民可以多养鸡鸭牛羊猪,也不会收取牲畜税。所以何老头准备今年再多养一倍的鸭子。

现在庐州能有这样兴旺,最重要的还是官府的手段,章子俊几乎推翻了以往所有明朝的那些管理模式,在明朝如果要把生活过的好,首先就要有地,地里可产出所有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把土地当成了财富,试想如果一家人没有土地的产出会是什么样,因为没有粮食就没有吃,因为没有粮食就没有了穿,粮食可以交换许多生活必须品,粮食就是根本。

而如今的庐州,就有一大半人没有土地也能有吃有喝,日子过的很富足,这就是资本社会的萌芽在庐州体现了。

既然土地这么重要,以往有权有势的人家就会大力兼并土地,造成了无地农户越来越多,成了佃户、流民。这批人的生计就无从着落,等到活不下去时,就会揭杆而起,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可章子俊首先给这一批人寻找出路,就带动了整个商业的繁荣,加上在上任后,庐州境内停止了民间土地买卖后,鼓励新垦,推动房地产兴起,带动了许多行业急需用人,要用人就的发工钱,而不是以往的家奴模式,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打工阶层的兴起,提高了这些人的收入,生活条件变好了也就自然地带动了消费,有了消费需求又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商业兴旺变相地推高了房地产业,这就是一个循环过程。

在这个循环的中间,官府不能去插手打压,要按着市场自然的走向去发展,官府也不能在源头上去收税,比如王老汉家编制了一只箩筐要去街市上卖,那么官府不能在王老汉采办原材料时就去收税,不管什么样的税都是对王老汉一笔额外的投资,等王老汉编织好了箩筐后,在卖出前也不能有进城税、过路税、交易税等,但凡有了这些税费后就会推高箩筐的价格上涨,所以官府要指定一个交易场所,出租摊位来替代官府的收入,也不要去管王老汉到底能卖出多少箩筐,也不要去管他除了卖箩筐外还卖簸箕,这样的好处是用很少的人去管理,避免了以往差役的人数,养活一个差役成本远远大于管理开销,得不偿失啊,而现在把这些人集中起来了,一个市场内有几百个商摊只要几个差役就管好了,而且街市上也没有了乱像,弄得到处是垃圾。

在城外的小商小贩也同样是这样,官府只要在几个人口聚众区,对固定的摊位核发一个经营执照,每月收取固定的税就可以了,平时不用管理,他们卖多卖少官府也不要去管。有些商家生意好赚的多,有些不好就赚的少,不管能赚多少官府每月的税费是固定的,一视同仁。

章子俊说的满口唾白沫状,因为知道眼前这位礼部右侍郎章纶可不是好糊弄的,这位仁兄居官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南京为侍郎二十余年,不得升迁,直到致仕。来到庐州后,对目前的庐州指手画脚起来,这个不合祖制,那个不合朝廷法度,弄的章子俊整日作陪很是无趣,对这样的人,只能跟他费些口舌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