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 王夫子(2 / 2)

建成学堂,广而传之,夫子为何反对?事情已经有了开头,为何在此时请辞。”

原来今天杨坚找王隆坐而论道,是因为科举取士的事情出问题了,作为这个方案的提出者之一,王隆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杨坚使用完善前朝的举荐选人制度,完成他心目中真正的科举取士,但是今天王隆找杨坚说要他停下。

面对满是疑问的皇帝,王隆无奈哀叹:“陛下,老臣这段时间都在长安城里面走,长安城繁华,贵族们锦罗玉衣,少年公子言谈有礼,但是往更深处走去,那些在长安城底层谋生计的大多数人,在贫苦中挣扎,他们读不起书,他们也买不起大兴城的房,他们的父亲如此,他们的爷爷如此,他们的孩子还是会如此,之前是老臣想简单了,科举取士,此时非时。”

“此时非时?!”

一直以来都是科举坚定支持者的王隆说出这样的话,此时非时就是说大隋现在还不是推广科举制的时候,无异于在打杨坚的脸,从来都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这次怒气上了脸。

杨坚指着王隆大喝:“朕的大隋怎么就非时了?”

“陛下,此非一日之功,不可冒进。”

杨坚双目深沉:“王夫子,朕叫你王夫子,是觉得你学问高,怎么你也变得迂腐了起来?”

“非老臣迂腐,哎,陛下,大隋就算没有科举,按照以往的方式发展,也会空前鼎盛,陛下是圣明之君,科举反倒会破坏现在的稳定格局,大隋现下形势正好,不可急于此时。”

王隆前段时间一直都在观察,门阀贵族们对于杨坚想要将读书的权利下放这件事情是绝对的反对,现在大隋承接前朝,隐隐有盛世之象,他认为如果皇帝和这群掌握实权的门阀贵族因为此事闹起来,对于大隋极为不利。

“之前是你的,让更多的人读书,让朝堂有更多新鲜的血液才能让朝廷更加兴旺,怎么现在就变了,就错了?”

王隆心如刀锥,面色痛苦的说:“此时非时,非陛下之因,非老臣之错,更非大隋之错,而是陛下,百姓蒙昧啊。”

一句百姓蒙昧便是王隆考察了大隋百姓现况的总结,他认为现在不能推行科举的原因就是因为百姓过于蒙昧了,未受教育者太多了,一辈子困在贫穷的漩涡中的人太多了,困在老旧贫乏的意识形态中的人太多了。

他们需要教育,但是教育推行困难,并且就算是推行了,也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

“聪明者或许学一段时间,知识一点就通,道理学了就会,几月两三年就开悟了,但是平凡者呢,少说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有稍微愚笨者学了十几年也不见得能开窍,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普罗大众。”

王隆说着神色暗淡了下去:“陛下,老臣非不想,老臣以普教天下为己任,绝不会就此终止,只是老臣是为了陛下着想,眼前大隋良好的局势,陛下不必为了十几年后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而影响了。”

皇帝这才明白了王隆的心意,方才盛怒的他面色如常了。

“王夫子,朕从没说过要一蹴而就,与勋贵们的不让步也是在测试他们的底线而已,之前晋王在朝会上说的针对平民开技术类学堂,朕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办法,朕从不求急,但朕从不放弃,对的事情,对的结果,就值得朕一直的坚持。”

杨坚这番话,杨广听在心里都觉得振奋。

互相理解的王隆和杨坚,又如坚定的战友站在了一起。

杨坚接着说:“学堂还是要开,先教勋贵就勋贵,慢慢的往下走,只要尚学之风开启了,朕相信此风会成大势,助朕更进一步的大势,历来没有端坐于皇位而名垂千古之君,朕要做的是重兴华夏,那古来华夏之文化就必须有传承,王夫子你可千万不能再像今日这般对朕请辞。”.

“老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广看着皇帝,心里生出了一丝崇拜来,不愧是能将乱世终结完成一统的皇帝,心怀广阔,心意坚定。

嬴政,杨坚,朱元璋,能统一中原者,谁不是千古之雄。

“父皇,关于科举,儿臣有一想法。”

在旁边听了许久的杨广终于开口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